香港代购网站(香港代购还有戏吗)
疫情过后,香港的采购还有戏吗?
近日,广州拟建设购物免税综合体的消息在知名媒体发布。
寄语是探索在广州北站建设连接轨道交通和航空交通的保税会展体验和购物免税综合体。虽然这只是意味着“探索”,还没有到“落实”的阶段,但这已经不是广州第一次在市内再建免税区了。之前有媒体提到,体育西商圈有可能建设免税区。
可见,在广州建设免税区是一项很有可能实施的政策,但这个免税区的实际位置还需要进一步考虑。
所以,以后,广州人有望不必远行就能在线下实体店买到免税产品。.
而这,仅仅是中国免税业正在迅速崛起中的其中一小步。
00-1010据世界免税协会统计,2019年,中国消费者的免税消费占全球免税消费的40%,相当于一个中国,已经支撑了全球几乎一半的免税消费。即使在疫情重创的过去2020年,全球免税零售业大幅下滑,中国市场依然逆势增长。
疫情前,中国消费者主要通过代购、跨境电商平台以及亲自前往香港、澳门等免税消费区购买免税商品。
“几乎每个朋友圈都至少有一个代购在营业”,一点都不夸张。代购相当于跑腿的性质,因为可以购买的商品远比网络平台多,而这种处于灰色地带的购物方式早就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疫情前,港澳附近长期有“水货商”带货回内地,一天走五趟的不在少数。
跨境电商平台也是中国消费者喜爱的免税商品消费渠道,跨境电商平台的消费者比其他电商平台的消费者有更高的消费能力。作为阿里巴巴跨境业务的一员,考拉海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每年几百元的黑卡会员费,比淘宝88会员和JD.COM Plus会员高几倍。考拉还结合了新的零售模式:在海南热门景区陆续新开了三家线下零售店。消费者扫码下单、打包直接购物体验,使得其客流量较以往五一假期平时增长160%。
除了通过假手和网络渠道购买免税商品外,具有地理优势的广东消费者选择直接在免税的港澳地区购物。疫情之前,广东尤其是广州、深圳的消费者特别爱去港澳购物,很多消费者都有定期去港澳购物的习惯。与地理位置靠近港澳的广东省消费者相比,内地其他省份的消费者前往港澳等免税购物天堂,属于中长途旅行。这些“过夜游客”也是香港旅游业的重点人群,因为他们停留的时间更长,每次花的钱也比广东省一天通勤的人多。
香港铜锣湾疫情前。
00-1010疫情中,由于跨境旅游受限,采购等免税商品的销售也受到较大影响。
于是,很多海外品牌都加快了线上海外门店的布局,其中母婴、快消品等品牌最为活跃。过去,这些品牌依靠从港澳采购,积累了一批忠实客户。但由于疫情原因,这些品牌依靠采购“大宗商品”积累了大量库存。线下渠道打通不了,只能靠线上渠道。
除了线上渠道,线下免税店的开设也在迎合消费者对免税品的需求。
2020年年中,海南岛免税店开业迎客。根据新浪财经的数据,从新免税政策实施到12月31日,海南离岛免税店日均销售额超过1.2亿元,同比增长一倍多。过去的五一假期,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9.93亿元,12.1万人次,购物134.5万件,同比增长248%,同比增长141%
海南三亚免税店
爱免税品的中国消费者
-arrow-right" data-track="14">香港代购还有戏吗?代购群体庞大,但要说最多代购消费的地方,必然是香港。
疫情前,香港旅游业、零售业中,内地消费者的人数以及总消费金额是最大的。铜锣湾、旺角等游客必到之处,随处都能见到几个内地游客。内地游客甚至把铜锣湾的罗素街给“拱上了”全球最贵的商铺所在地。
在房地产服务商戴德梁行(Cushman & Wakefield)2018年发布的《全球主要大街报告》中, 整个铜锣湾的地租每年每平方英尺2671美元(约合18536元人民币),其中,铜锣湾的罗素街超过美国纽约第五大道,成为全球最昂贵的零售地段。
不过,因为疫情导致的封关,已经使曾经奢侈品林立的罗素街成为了手机配件、口罩店等“小商家”的聚集地。手机配件、口罩这些小商品,不就是从“世界工厂”的中国内地入货吗?奢侈品的出走正在让香港零售业吸引力下降。
至此,代购们要么在清库存,要么只能转业。
这还只是短痛,长痛还在于消费者购买习惯的变更。
更方便的线上渠道、更广布的线下免税店都近在咫尺,消费者“舍近求远”找代购,变得不再必要。
未来,香港代购们,还有什么出路呢?
